咨询热线

13505314935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选择全自动真空脱气机的理由:相较于传统方法的压倒性优势分析

选择全自动真空脱气机的理由:相较于传统方法的压倒性优势分析

更新时间:2025-09-22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63
  在实验室分析、制药生产、半导体制造等领域,液体样品中的气体(如氧气、二氧化碳、氮气)会干扰检测结果(如色谱峰形畸变、药物成分氧化)、影响生产工艺(如溶液起泡导致灌装失败)或降低材料性能(如半导体薄膜中气泡缺陷)。传统脱气方法(如加热回流、超声脱气、氮气吹扫)虽能部分去除气体,但存在效率低、效果不稳定、操作繁琐等问题。全自动真空脱气机凭借其智能化、高效化与精准化的设计,展现出相较于传统方法的压倒性优势。
 
  一、脱气效率:
 
  传统加热回流法需将样品加热至沸腾(通常80-100℃)并维持数小时,通过高温降低气体溶解度并挥发脱气,但耗时长达2-4小时,且高温可能破坏热敏性样品(如蛋白质、生物制剂)。超声脱气依赖高频声波(20-40kHz)产生的空化效应使气体逸出,但需反复处理10-30分钟,且对高粘度液体(如油类、胶体)效果有限。相比之下,全自动真空脱气机通过抽真空(极限真空度可达10⁻³mbar)直接降低液体上方的气压,使气体溶解度急剧下降(根据亨利定律,气压降低一半,气体溶解度降低至1/10),配合温和加热(通常30-50℃)加速气体扩散,在5-15分钟内即可完成脱气,效率提升10倍以上。例如,对于100mL含氧水样,传统方法需3小时脱除90%氧气,而真空脱气机仅需8分钟即可达到相同效果。
 
  二、脱气效果:
 
  传统氮气吹扫法通过向液体表面通入高纯氮气,利用氮气置换溶解氧,但只能去除表层气体(深度约1-2mm),且无法全部清除溶解性气体(如二氧化碳、氮气)。超声脱气虽能处理整体溶液,但易残留微小气泡(直径<10μm),影响精密检测(如高效液相色谱的基线噪声)。全自动真空脱气机则通过全封闭真空腔体(材质为316L不锈钢或硼硅玻璃,耐化学腐蚀)实现液体的整体脱气,真空环境可使所有溶解气体(包括深层结合态气体)均匀逸出,脱气后液体中的残余气体含量可低至ppb级(如氧气<1ppb,二氧化碳<5ppb),满足色谱分析、电子级试剂制备等严苛要求。实验数据显示,经真空脱气机处理的流动相溶液,色谱峰拖尾因子从1.8降至1.1,检测灵敏度提升30%。
 
  三、操作便捷性:
 
  传统方法依赖人工操作(如调节加热温度、控制超声时间、观察气泡状态),易因参数波动导致脱气效果不稳定(如同一批次样品中部分脱气过度、部分残留气体)。全自动真空脱气机集成PLC控制系统与触摸屏界面,用户只需输入样品体积、类型(如水溶液、有机溶剂)及目标脱气程度(如“标准模式”“深度模式”),设备即可自动调节真空度(0.1-100 mbar可调)、温度(室温-80℃精准控制)与处理时间(根据液体性质智能优化)。部分型号还支持连续脱气功能(多通道并行处理,单次可处理12-24个样品瓶),并配备自动液位检测(防止空抽损坏真空泵)与故障报警(如真空度不足、密封泄漏)系统,大幅降低人为误差与操作强度。
 
  四、适用性与维护成本:
 
  传统方法对样品类型限制较多(如加热回流不适用于易燃溶剂、超声脱气不适用于高粘度液体),而全自动真空脱气机通过材质适配(如特氟龙涂层腔体耐强酸强碱)与参数灵活调整(真空度、温度、时间均可定制),可处理水溶液、有机溶剂(如甲醇、乙腈)、高盐溶液(如海水样品)、生物制剂(如疫苗原液)等多种类型液体。维护方面,真空泵采用无油干泵(或低维护油泵),仅需每3-6个月更换滤芯;密封件为氟橡胶材质,寿命超过2年;整体运行能耗仅为传统加热方法的1/3,长期使用成本更低。
 
  全自动真空脱气机凭借“高效脱气、深度净化、智能操作、多场景兼容”的优势,解决了传统方法的痛点。从实验室的精准分析到工业生产的质量控制,其压倒性优势正推动着气体脱气技术向智能化、精准化方向迈进,成为现代科学与工业领域关键的工具。